離開維也納一些日子了,依舊難忘那些歷史悠久的咖啡館,門面低調,天花板被菸燻黑的痕跡,有點時間灰塵,鵝黃色的燈光,不明亮的吊燈,打直腰桿站得直挺挺的招待,總是專業不帶過多情緒的詢問客人點些什麼。想念ㄚ,想念,戀起那裏空氣中的咖啡香、窗邊看去的街景,店內各種聲音紛踏來去,卻能忘記時間的沉浸那裏~~
某個國家某個城市,可能會宣稱他的咖啡館是歷史最悠久的,但沒有人會懷疑,維也納的咖啡館最具特色,在奧地利,咖啡館傳統最悠久,改變卻最少。
在書上看過,從喝咖啡的方式看出各國的民族性:
「法國人會把可頌麵包浸在咖啡裡~
義大利人喝咖啡像喝汽油~
俄羅斯人喝一口咖啡,再大喝一口伏特加。
奧地利人喝咖啡時,旁邊要有一盤糕點和一杯水。
德國人喝咖啡要配餡餅;荷蘭人則搭配優雅的巧克力。
美國人將咖啡當作精力飲料,要加入低脂牛奶和其他營養品。」
其他國家不確定,奧地利好像是如此,每家咖啡館都保留著維也納咖啡館傳統,用一只亮恍恍的銀盤端上咖啡,旁邊放著一杯水,水杯上放著一根銀湯匙。
時至今日奧地利大部分咖啡館,仍保留著哈布斯王朝當時輝煌的歷史氛圍,在這些鍍金裝潢的咖啡館,夾雜在城裡壯麗的巴洛克建築和廣闊的公園之間,讓人不禁遙想當時王朝的榮光與戰敗後帝國的悲歌,在這些優雅有如皇宮的咖啡館,難免令人有點悲劇心懷。因為我晚來了一百年!
在維也納有句名言:「我不在家就在咖啡館,不在咖啡館就在咖啡館的路上」,不是沒有原因的,咖啡是維也納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飲料,所以來到奧地利怎能不去泡咖啡館呢,這次捷克、奧地利10天之旅,利用行程中的自由活動時間,總共體驗了3家奧地利咖啡館,1家是薩爾茲堡的Café Tomaselli,其他2家分別是維也納的Café Hawelka以及Café Sperl。
Café Tomaselli
1705年開始營業的托馬塞利咖啡館,坐落於莫札特廣場邊,被公認為薩爾斯堡城裡,最古老也最典型維也納式咖啡館,有著濃濃的奧地利風格,店內供應糕餅和咖啡,點餐方式依循奧地利傳統,咖啡由男招待(咖啡先生)負責,咖啡送來時還會同時送上一杯水,等要離開咖啡館時再請咖啡先生來買單,糕點由女招待(蛋糕小姐)手捧大銀盤來到桌邊供你挑選,選定後當場付費,非常特別。
Café’Hawelka
1939年才開始營業的哈維卡咖啡館,在這百年咖啡館林立的維也納是個傳奇,他的名氣與那些百年咖啡館們一樣,十分響亮。
無論如何就是要來哈維卡一趟,感受那不同於氣派非凡的維也納咖啡館,一推開那有點歲月的門板,裡頭深色木造牆、天花板、樑柱、桌椅、隔間將老房子營造出舒適隱密的空間,散發老咖啡屋特有韻味。
眼睛從屋角移轉到咖啡杯,再望向窗外,對窗外紅塵百戲無心在意,靈魂只想在咖啡館沉湎…喝不喝咖啡無所謂,可以一杯都不喝。有人說認同一家咖啡館,是認同一種生活方式,我想哈維卡就是具有這樣神奇魅力的咖啡館吧。
Café Sperl
1880年開始營業的史佩爾咖啡館,至今內部的傢俱陳設、水晶吊燈、大理石桌、老式撞球臺等,仍保留著1880年當年模樣。
選個靠窗的桌子,坐進那紫紅絲絨的靠背椅子,慢慢淺嚐細細品味,思緒在這看似浮華的空間裡,緩緩飛向19世紀。
一張桌子4方位子,2個人忙著換角度換椅子取景拍照,即便咖啡被送上來十多分鐘,一口都還沒喝,在一群觀光客與一些當地人中,大家都心照不宣各自忙著自己的事。
旅遊天氣不論下雨也好,出太陽也罷,偶有思鄉之時,或是惆悵瞬間,心意難決踱步徘徊,最後結果收穫滿載,還是兩手空空,總會時過境遷,開心就好。
作者/木(文字)、snowy(照片)
*本文由 木 投稿授權使用,未經作者本人與可樂旅遊同意,切勿自行轉載使用